1976年7月28日凌晨3点42分,中国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一带(东经118.2°,北纬39.6°)发生里氏7.8级(矩震级7.5级)大地震,震中烈度11度,震源深度12千米。地震持续约23秒后,唐山被夷成废墟,656136间民用建筑倒塌和受到严重破坏,重伤16.4万人,死亡242769人,位列20世纪世界地震史死亡人数第二,仅次于海原地震。
追溯回首,那一刻中国首都北京摇晃不已,天安门城楼高大的梁柱痉挛般地"嘎嘎"作响。从渤海湾到内蒙古、宁夏,从黑龙江以南到扬子江以北,这一华夏大地的人们都感到了异乎寻常的摇撼,一片惊惧。
美国阿拉斯加帕默天文台急速响起令人震惊的警钟声,世界各大通讯社当日向全球公告了灾难消息——美国夏威夷地震台宣布:中国发生8.1级地震,美国地质调查所宣布:北京东北约100英里,北纬39.6度,东经118.1度,发生八点二级地震。
然而,唐山人在灾难面前所凝结出来的“公而忘私,患难与共,百折不挠,勇往直前”的抗震精神,是震时及震后建设中支撑、激励、鼓舞和引导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、重建家园的精神力量。
历经十年,顽强的中国人民重塑了一座城市,修筑了心灵的城墙。简易城市存在了10年,“1986年唐山大地震10周年的时候,市区有98%的居民搬进了新房,1988年10月则全部迁入新居”。人们就是居住在简易房里,开始了唐山的重建。
唐山地震30年纪念日前夕,唐山人对抗震精神进行了理论上的升华。市委党校副研究员康继祥说:“地震灾难的惨痛可以遗忘,但抗震精神要世世代代传下去。”
习近平总书记在唐山考察时指出:“我们今天要继续弘扬抗震精神,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强大精神动力。”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,唐山抗震精神以其独特内涵和意蕴,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克服艰难险阻、战胜风险挑战的强大精神力量。站在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,我们要从唐山抗震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,以“公而忘私”的奉献精神和“患难与共”的家国情怀凝聚“百折不挠、勇往直前”的无穷力量,面对困难挑战不放弃、不退缩,迎难而上、奋发进取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。
评论